核心要點
K線圖又稱蠟燭圖,每根K線由三部分組成——實體、影線和顏色,有四個數據點——最高價、最低價、開盤價和收盤價。
我們可以通過三個角度來分析每根K線:實體的大小、影線的長度、交易量。
因其簡潔美觀且易于解讀,K線圖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金融資產市場中。
概念詳解
K線圖是一種價格圖表,顯示特定時間范圍內某種金融資產的最高價、最低價、開盤價和收盤價。
K線圖由一位名叫本間宗久的日本大米商人在 18 世紀發明,他首先在大米期貨市場上使用了K線圖。在 1990 年代,一位名叫史蒂夫·尼森的美國人出版了《日本蠟燭圖技術》一書,從而將K線圖引入西方金融世界。 之后,本間宗久的K線圖理論被不斷修改和調整,以更適用于現代化的金融市場。
上圖顯示了K線圖的構成部分。
K線圖通常由三部分組成:主體、影線和顏色。
每根K線中有四個數據點:特定時間段的開盤價、最高價、最低價和收盤價。
開盤價是指該特定時期第一筆交易的成交價,收盤價是該時期最后一筆交易的成交價。通過連接開盤價和收盤價繪制的矩形被認為是K線的實體。
連接最高價和實體之間的垂直線稱為燭臺的上影線。而連接最低價和實體之間的垂直線稱為下影線。
如果收盤價高于開盤價,則K線通常被繪制成空心的綠色,形成代表價格上漲的陽線。相反,如果收盤價低于開盤價,則K線通常被涂成實體的紅色以表示陰線。
特殊情況發生在開盤價和收盤價幾乎相等時,這種情況下的K線通常稱為「十字星」。
總而言之,實體顯示當天的開盤價和收盤價,影線顯示當天的高點和低點,顏色表明K線形成期間的移動方向。
如何解讀K線
每根K線都講述了多頭和空頭之間博弈的故事。要成為專業交易者,您需要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讀懂K線。
一般來說,交易者可以通過檢查以下三個方面來解讀K線:
1、實體大小
具有大實體的陽線表明買家處于強勢地位。相反,具有大實體的陰線表明賣方處于強勢。
2、陰影的長度
長影線表明價格一度波動很大,但最終回歸原來的價格水平,顯示出市場情緒處于不確定性中。而短影線表示市場相對溫和。 一般來說,影線越長,價格向影線相反方向移動的可能性就越大。
3、交易量
分析K線時值得注意的一個關鍵指標是與其綁定的交易量。如果價格上漲伴隨著交易量的增加,上漲趨勢增強的可能性更大。 但是,如果價格大幅上漲而成交量減少,則暗示漲勢或許不能持續很久。
K線圖非常直觀地傳遞了市場交易信息,因此被廣泛用于外匯、商品、國債和股票等各種金融資產市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