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要點
● 永遠不要試圖預測市場
● 投資有“深度價值”的公司
●以長遠的眼光進行投資
● 學會“對比”,找好“風向標”
● 不可小視“復利”的力量
伯克希爾-哈撒韋公司有一位長期股東名叫杰里米·米勒(Jeremy C. Miller)。他翻閱了巴菲特從20世紀60年代起直到現在的每一期公開信,并把這些信件內容當作巴菲特寫的“投資教科書”。后來,米勒專門寫了一本書,細致地講解了他對巴菲特公開信的研究成果,向我們揭示藏在巴菲特股東公開信背后的投資理念。
以下五大基本原則,是米勒總結的巴菲特永不過時的投資秘籍。
基本原則一:永遠不去預測市場
巴菲特很早就宣稱過,自己根本沒有能力預測整個市場的走向。
某些合伙人給巴菲特打電話,說某某股票將會像幾個月前那樣持續利好,應該趕緊買。但是巴菲特對他們的提議,實際上是不屑一顧的。
巴菲特說:“如果他們在2月份就知道道瓊斯指數在5月份會達到865點,那他們當時為什么不讓我進場?如果合伙人3個月前不能預測道指的走向,那他們憑什么覺得自己突然之間具備了預測能力?”
換句話說,巴菲特不僅不喜歡自己去預測市場,也無法忍受那些“擅長”預測的人,尤其是在市場趨勢出現之后發表馬后炮觀點的合伙人。
他把這種看法稱作“偏見”。
巴菲特在2020年度致股東公開信中,再度聲明了這個“偏見”。
巴菲特表示:“我從來不喜歡玩預測利率的游戲,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一年、十年或三十年里利率的平均值是多少。未來股價可能發生任何變化。偶爾,市場會出現暴跌,幅度可能達到50%甚至更大?!?/p>
他還稱,那些喜歡在“預測市場”這個問題上發表意見的權威人士,恰恰透露的更多的是他們自己的信息,而不是關于未來的信息。
基本原則二:投資“深度價值”
投資不看市場趨勢,看什么呢?看的就是“深度價值”。這條原則也就是著名的“價值投資原則”。
可以這么說,巴菲特所謂的“深度價值”,就是那些產品過硬、經營有方,但是又很不起眼的公司。一旦發現這樣的公司,他就會開始比較這個公司的實際資產和市場估值。如果市場估值過低,那巴菲特就會毫不猶豫地出手,買那個公司的股票。
巴菲特曾經說過:“我們買賣股票,不是基于對市場前景的看法,而是要基于對一個公司前景的看法?!?/p>
比如有一次,巴菲特發現了一家默默無聞的公司,名叫“桑伯恩地圖”。這家公司做的事情就是給美國的每個城市畫地圖,而且他們的地圖可以精確到每棟樓。巴菲特認為當時的市場嚴重低估了這個公司的價值,所以他就大量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,最后大賺了一筆。
在2020年度致股東公開信中,巴菲特講到了什么樣的企業才值得收購。
他提出了三條標準:
第一,該企業的凈有形資本必須取得良好回報。
第二,該企業必須由能干而誠實的管理者管理。
第三,該企業必須以合理的價格買到。
在現實中,符合這三個要求的大型收購機會很少。不過巴菲特覺得這也沒關系,他寧愿等待好的機會,也不會對不好的機會出手。
他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:“只有面對真正的好球時,我才會揮桿打一球”。
基本原則三:放長線,釣大魚
仔細研究巴菲特在信件中說的話,我們可以看到,在衡量公司業績的時候,巴菲特從來不關心短期結果。他認為,三年是衡量一個公司業績的“最短期限”,他曾經建議投資人,最少要關注一個公司最近五年的業績。
在2020年度致股東公開信中,巴菲特再次說明“放長線、釣大魚”原則的好處:它不僅有利于增加成功投資帶來的收益,也有利于減少失敗投資帶來的問題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一些錯誤的、失敗的投資,可以被“治愈”。
背后的道理是這樣的:當最初進行一筆投資之后,隨著時間的流逝,經營得好的企業傾向于獲取更多機會,讓投資者繼續投資。反過來,那些經營糟糕的企業往往進入了一個停滯不前的狀態;在那樣的狀態中,伯克希爾-哈撒韋公司運營它們的資本,占總資本比例就越來越小,總的來說并不虧。
巴菲特在信中舉了一個“極端例子”。1965年初,巴菲特獲得了一家紡織公司的控制權,但是不久紡織業務就陷入困境。因此,在一段時間內,不賺錢的紡織資產對他們的整體回報造成了巨大拖累。
但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,他們收購了一批“好”的企業,比如被巴菲特稱為“超級明星”的保險行業。這個轉變讓不賺錢的紡織業規模不斷縮小,只有一小部分資本被它占用,總體仍舊是獲利的。
巴菲特在信中把收購稱作“婚姻”——開始或許是充滿憧憬的,中間或許是磕磕絆絆的,但是結尾是怎樣,還是要靠時間來告訴我們。
基本原則四:業績的好壞,要知道跟誰比
巴菲特說過:業績是相對的。相對的意思,就是有合適的比較對象。
那個用來比較的標桿,就是可以看成“風向標”的美股幾大指數,比如道瓊斯指數、標準普爾500指數等。
巴菲特曾經視道瓊斯指數為標桿,并以跑贏道瓊斯指數為目標。
如果某一年道瓊斯指數下跌了10%,而他的投資只跌了5%,他就認為自己獲得了勝利;反過來,如果某一年道瓊斯上揚了25%,而他的投資只增長了20%,他就覺得自己失敗了,堅決不會為此慶祝。
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巴菲特2020年度致股東公開信是以一個“比較”開頭的。比較的對象,是另一個美股的“風向標”——標準普爾500指數。
在2019年度,伯克希爾-哈撒韋公司每股市值的增幅是11.0%,而標準普爾500指數同年的增幅高達31.5%。換句話說,在2019年一年里,巴菲特跑輸了20.5個百分點,這個業績是糟糕的。
但是,我們確實要看到,從1965年到2019年,伯克希爾-哈撒韋公司每股市值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0.3%,是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率的2倍多。這樣看,巴菲特仍然是贏家。
基本原則五:復利
巴菲特在給合伙人講解投資基礎時,總會談到他最喜歡的概念:復利收益。他畫過一張“藍圖”,告訴合伙人金錢增長的速度是多么驚人:
“假設投資10萬美元,年收益是4%,那么10年后你會得到148024美元;按照同樣的收益率,30年之后,這個數字會飆升至324337美元?!?/p>
如果把收益率設置為8%或10%,那么30年后將獲得1006265美元或1744940美元。
反過來,巴菲特也曾經告訴合伙人,費用、稅收等其他被忽略的因素,可能會讓財富大幅縮水。
總而言之:微小的變量在長期也能帶來巨大的變化。